治理雾霾 之 各国妙招
- 时间:
- 浏览:0
- 来源:新风网
从2013年开始,雾霾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。西方发达国家在这工业化时期也曾遭受到雾霾天气的困扰,现如今它们在治理雾霾天气上已有了各自的一套经验。这些国家治理空气污染的做法、经验,正值得现如今的我们进行借鉴。
德国
我们都知道,重工业的存在不可避免会造成空气污染。比如中国的河北省,拥有不少重工业城市,而付出的代价却是严重的空气污染,这种情况何不像当年德国的xxx鲁尔区呢?但如果几十年前的德国人看到现今的鲁尔区,一定会讶异环境质量变得如此干净。
曾经作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区,鲁尔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工业、空气污染。在空气污染严重时,鲁尔区的氧气含量甚至跌至15%左右!
为了扭转这一问题,德国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《联邦污染防治法》(现已成为欧盟治理空气污染的样板法律),制定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。同时还在各个城市设立了“空气质量环保区域”,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。除此之外,政府也从民众中控制污染,比如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,机动车辆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。为了鼓励机动车辆减排,政府还发放国家补贴给安装过滤器的车主。
众多措施让德国的空气慢慢转变,现在如果你现在去德国,即便是在重工业区,每天都能看到蔚蓝的天空,碧绿的草场,呼吸到清新的空气。
德国治理雾霾
美国
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,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,这事件造成了1952年和1955年两次在短短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的惨剧。直到20世纪70年代,洛杉矶市还被称为“美国的烟雾城”。
为了不让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惨剧再次发生,政府多管齐下,立法保障减少排放、同时划分区域进行政府监督。1990年,《清洁空气法案》修正案正式通过。1997年,美国环保署率先提出将PM2.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,并在2006年完善标准,实现了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控,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.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。同时美国环保署针对发电站、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,要求控制废气的排放量……
这些措施让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,以洛杉矶为例,在1975年洛杉矶的空气污染“红色预警”天数高达200天,到2010年已减少到只有3天,而该市私家车数量同期增加了近两倍。
美国治理雾霾
英国
作为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,伦敦城中不停排放污染的的烟囱,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,使得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,从而被称为“雾都”。
这样年复一年的景象,终于让伦敦人民在1952年尝到了恶果。那年冬天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,在这短短几天中伦敦市区的能见度仅为4米多,最严重时,能见度为零。而蓄积在大雾中的大量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和粉尘,导致1.2万人因这次污染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。
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惨剧,1956年,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《清洁空气法案》,之后又颁布了《空气污染控制法》等法律,为治理“雾都”提供了法律保证。与此同时,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空气污染与燃料结构有关,因此加快产业转型,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英国把治理污染的重点转到汽车尾气排放。在控制私车流和尾气排放同时,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、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,比如用自行车取代汽车出行。这些举措,让今日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,减少为不到10天。
英国治理雾霾
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这些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统统表明表明,要想根治雾霾必须“开源节流”,在减少排放总量的同时努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。
猜你喜欢